近日,一位著名军事评论员在电视节目中点评了有关雾霾的话题,他认为激光武器会被雾霾严重干扰。这番有替雾霾漂白嫌疑的言论,导致舆论一片哗然。
在此类言论中,最站得住脚的似乎就是雾霾可以干扰敌方的侦察设备,因为空中能见度变得相当低下。但是,就笔者掌握的信息来看,雾霾天气反而是技术水平较高一方的重大利好因素。因为技术水平较高的一方,往往拥有多种不同工作模式的侦察系统——不仅拥有一般的可见光光学侦察,还有热成像、超光谱等多种不可见光的光学侦察设备。除此之外,现在毫米波雷达装备也已经相当普及。例如,美国陆军的AH-64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就在其旋翼顶部装有毫米波雷达。其配备的AN/APG-78毫米波雷达,能够发现8公里外的地面小型目标。此类战术侦察手段均不受雾霾天气影响,且已经属于西方军队普遍采用的侦察技术。
以笔者个人体验为例,在一次狙击武器测试中,由于雾霾的影响,能见度不到100米,当天日间射击测试被迫取消。为了赶进度尽快完成测试,决定装热成像瞄准镜直接进行夜间热成像射击测试。在这次测试中,装备热成像的狙击武器系统不仅迅速发现了1000米外的目标,还成功瞄准并击中了模拟人体靶的胸部。也就是说,装备了热成像瞄准系统武器的军队,在雾霾天可以在技术水平低下的军队10倍距离之外开火,而对方甚至连发现射击对手的能力也没有。这还是在中国热成像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即可达到的水平,如果持有更为先进的西方武器系统,这种差距还会更大。
除此之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也同样可以有效穿透雾霾,完成对地面的成像侦察。除了美国军方拥有多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之外,欧洲宇航局也同样在2000年后开始规?;胤⑸浯死辔佬巧咸欤瓿删?、环境监测、地理发现和自然灾害预警等多种任务。商业化的合成孔径雷达,也已经成熟应用。例如,加拿大的Radarsat-2卫星精细模式达到了3m分辨率,具有一定的军事侦察能力。德国的TerraSAR-X商用雷达、意大利的COSMO-SkyMed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等等卫星项目,其分辨率达到了1 m,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军事侦察价值。
鉴于西方国家的军事联盟和情报共享机制相当成熟,因此可以推断现在可用于对中国进行军事侦察的在轨合成孔径雷达多达数十颗,几乎可以24小时覆盖中国全境。对于此类卫星而言,雾霾天气毫无干扰作用。现在唯一制约其情报研判能力的,就是专业情报判读分析人员的不足。
以上技术均为可以无视雾霾的成像侦察技术,而以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代表的信号侦察机构,更是可以藐视任何雾霾的干扰。他们可以直接通过监听破译和网络战等手段进行侦察工作。在此类言论中,另一个观点则是雾霾将会影响激光武器的效能。引导武器精确打击目标,是激光技术在武器系统上最大的应用。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已经意识到,爆炸和武器发射引发的地面烟尘会干扰激光武器的使用。因此,除了提高激光的工作效率之外,美军开始大面积使用GPS、惯性制导、红外成像和毫米波引导等方式工作的精确制导武器。
美军如果连续多发导弹攻击同一个目标的话,那么仅有首发导弹会采取激光制导的方式,其他后续的导弹则采取GPS定位或者红外成像等方式完成攻击。这种战术安排就是为了避免首发导弹命中目标之后产生的爆炸烟雾影响后续导弹的激光制导。即便在北京PM2.5指标爆表的今天,笔者日常使用的激光测距机测距性能也仅仅下降了20%左右。而这台奥地利公司生产的测距机,只是一台民用级别的低功率测距机。军用级别的测距或激光引导设备,具备更强的烟尘穿透能力,所以雾霾对激光指导武器的干扰作用恐怕不像国内评论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