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宸和妈妈在金盏东村村口。2022年,兴宸和妈妈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与打工的爸爸团聚(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2024年5月末的一天,我们如约前往北京东北五环外的一个公益亲子园。早高峰时段,车子穿过望京地区拥挤的人群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写字楼驶入金盏地区,道路逐渐变窄,两侧密密麻麻排着灰色的一二层小楼,露台上晾晒着各色衣裤。亲子园就隐蔽在城中村的胡同深处。
兴宸(左二)在亲子课堂的绘本环节回答橘子老师提问(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金盏地区居住着大量外地来京务工人员。2017年,公益机构“活力未来”在这里开展亲子园项目,为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公益服务,也开设收费低廉的小班亲子课,服务范围辐射了小店村、西村、东村等周边村庄的外来人口和家庭。罗鑫老师介绍,亲子园鼓励家长带着孩子每天来参加课程,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亲子活动。
上午9点,亲子课小班开课,学员都是两岁左右的儿童。橘子老师坐在教室的地垫上,情绪饱满地带领三个家庭一起打招呼、做游戏、读绘本。兴宸挥舞着节奏棒跟老师一起探索不同的韵律,妈妈在一旁也跟着打节拍。
俊枫和妈妈杨晓楠在村广场。2015年,杨晓楠从四川达州来到北京打工,之后结婚生子??》慊褂辛礁鼋憬阍谒拇ɡ霞叶劣锥?span id="quwbcoaxkiao" class="cm_pic_author" style="color: #aaa;">(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2022年,8个月大的兴宸跟着妈妈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与打工的爸爸团聚,一家人住在东村。爸爸是一名运垃圾的司机,长期上夜班,白天在家睡觉。一家三口难得有共处的时光,大人看手机,兴宸独自看电视。
妈妈带着俊枫(左)来亲子园参加活动。亲子园不仅为孩子们提供活动的空间,更是妈妈们的交流园地(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偶然得知亲子园提供免费的场地和课程,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兴宸来了。在这里,她看到好几个与她情况相近的家庭:爸爸在京打工,妈妈全职带娃。兴宸也遇到了年龄相近的小伙伴。
诗沁全家在住处门前。爷爷奶奶十多年前从四川巴中来北京打工。诗沁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曾经在老家开理发店,后来生意不好,也来了北京(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兴宸说话晚,一岁半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妈妈因此焦虑了很久。来到亲子园后,老师们告诉她,要让孩子开口说话,就要多跟他交流。之前兴宸要什么,用手一指,大人就递给他。后来他们才知道,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多进行互动。他们也尽量不在兴宸面前玩手机了。
妈妈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兴宸来亲子园,跟着老师唱歌、读绘本,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2024年,两岁的兴宸逐渐开口说话?!八档没共惶宄?,但比以前愿意表达了?!甭杪瓒院⒆拥慕礁械叫牢俊?/p>
诗沁(左)和小伙伴在自由活动教室玩耍时发生了“小插曲”(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很多家长只是来了北京,但教育方式和意识还没有提升。遇事会吼一下,觉得打也正常;自己想歇会儿了,就给孩子手机玩?!鼻鬃釉暗南钅恐鞴苊暇Ь?。11年前,她带着两岁的孩子来到位于东坝地区的亲子园上课,那时许多妈妈对“早教”这个词都很陌生?!?-3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很多是基于照养人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和知识,她们没有地方可以获得相关的服务和支持?!?/p>
橘子老师和儿子在亲子园。她曾是带着孩子来亲子园上课的家长,后来由受益者成长为亲子老师(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亲子园在提供亲子服务的同时,也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服务。在每周一次的家长读书会上,罗鑫老师会带着家长共读一本书,以案例、角色扮演和交流分享的形式,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和亲子沟通技巧。
最直接的帮助就是让家长学习在家里也能陪孩子玩的游戏、知道该怎么与孩子建立规则等。好几位妈妈都说,孩子以前跟人要玩具,别人不给就又哭又闹,现在孩子懂得了用自己的玩具去交换。在亲子园,孩子们起了冲突,家长们不再“拽过来吼两句”,而是学着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
景宸和妈妈在住处附近的街道上。两岁半的景宸2024年3月初跟着爸爸妈妈从老家成都来到北京。目前,爸爸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妈妈全职带娃(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橘子老师和罗鑫老师曾经也是带着孩子来亲子园上课的家长,后来由受益者成长为亲子园的老师?!叭酶嗔鞫?、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享有持续获得早期亲子教育的机会,并发生改变?!泵暇Ьё芙崴屯旅堑墓ぷ?。截至2023年年底,金盏地区的亲子园已服务了三千多个家庭。在全国,“活力未来”通过与其他公益组织合作,累计为10万多名0-3岁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了服务。
橘子老师和儿子沐沐在亲子园吃着从家带来的午餐(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几乎每个工作日,两岁半的诗沁都会跟着妈妈来亲子园参加活动。诗沁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奶奶爷爷在北京打工十多年了。罗鑫老师记得,诗沁刚来园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观察。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她慢慢变得自信而外向。家里人看到她的变化,更坚定了每天来亲子园“打卡”的意愿。
放学回家,景宸在床上玩耍,妈妈在准备午饭。这个12平方米的出租屋位于金盏西村,租金加电费每月大概1200元(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诗沁今年9月就要就读金盏地区的幼儿园了。爷爷奶奶在老家县城买了套房子,目前家里计划先留在北京,多赚点钱?!暗颐嵌伎?0岁的人,外面工地也有年龄限制,一直打工也不现实?!?/p>
沐然和奶奶在住处的过道。沐然一家来自河南信阳,妈妈在一家商场做销售员,爸爸是夜班代驾司机,奶奶几乎每天都会带沐然上亲子园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小小一座亲子园,让我们看到了外来打工人群育儿困境的一个切面。许多妈妈在生育前也是打工者,为了照顾孩子而成为全职妈妈。兴宸妈妈说,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她想找个工作,但要能配合接送孩子的时间。
梅子老师和女儿在亲子园门口(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26岁的杨晓楠平日里都带着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到亲子园上课。她有两个女儿在四川老家读幼儿园,想等儿子到一两岁再送回老家让奶奶带,夫妻俩继续在北京打工。但她也舍不得跟孩子们分开,内心很矛盾。
亲子活动课上,橘子老师拿着“小宝宝”玩偶与沐然互动,引导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亲子园的负责人李海燕注意到在同一个儿童身上不停转换的流动和留守的身份,“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养育人在亲子园习得亲子互动中非常重要的‘接纳与尊重’,并一直延续到未来的生活中。相信流动儿童和家庭在这个阶段习得的这种能力,会成为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的一种助力?!?/p>
亲子班的孩子们准备拍摄结业照,梅子老师为女儿整理衣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