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千春,《灰烬中的联系》,2025,“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格雷/图)
空旷静寂的展厅中,成千上万条红线穿过一座古老的藏式门庭,像偾张的血脉冲破墙壁,撕裂空间的边界,辗转延伸至天际。
这件名为《通往静寂之门》的装置作品是当代艺术家盐田千春最新个展“静寂之空”的一部分。在此次展览中,盐田根据北京红砖美术馆的空间与环境,创作出六件全新的特定场域装置。她在开幕式上说,这次展览实现了在其他美术馆难以实施的计划,比如用水铺满主展厅,甚至把两面墙体“凿开了巨大的洞”。
盐田千春,《生根的记忆》,2025,“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格雷/图)
红砖美术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方园林的静谧禅意和西方建筑的结构秩序,唤起盐田内心深处的共鸣。生长在日本的盐田于20世纪90年代末移居德国柏林,她曾以“盐的结晶”比喻自身的经验:“在德国,我学会看到更多在日本时无法察觉的自我。比如,当你把盐水留在盘子里,水分蒸发后,只剩下盐。我在日本时作为个体是不可见的,而到德国后,我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如同结晶般清晰?!?/p>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5(格雷/图)
线,是盐田在创作中最常使用的素材,她用黑、红、白色的棉线或毛线编织出巨大的网状结构,包覆人们使用的日常之物(如鞋子、钥匙、床、椅子等)。在盐田看来,线是脆弱的,拉扯之下容易断掉,也容易打结,但它可以连接任意两个点,这就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种状态——既纠缠又复杂,或是心灵相通。
盐田千春,《意识的蜕变》,2025,“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格雷/图)
在盐田的作品中看不到“人”的身影,却处处有“人”的存在。被丝线包裹的旧物,如被封存一般,仍保留着人的记忆和温度。“人如果死了,就意味着他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但因他而有的情感和记忆,这些看不到的东西却依然存在。”盐田将自己创作的核心归纳为“缺席的存在”,它与东方哲学中的“空”相通——缺席并非消亡,而是融入更辽阔的宇宙,与万物相连。
《通往静寂之门》局部(格雷/图)
在本次展览策展人、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看来,“静寂之空”是盐田这种创作理念的延伸,把“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沉思,“她以纤维为经、旧物为纬,编织出‘空’的当代诠释——它非虚无,而是万物依缘而显的自由,直面生死后的慈悲?!?/p>
盐田在这次展览中选取了很多在地材料作为素材:藏地古建门庭、北京的天然洞石、中式家具等。在《生根的记忆》中,占据核心空间的废弃木船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发现这艘船时,破败的船体裂缝中已经生长出一棵树苗。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树从船中生”这一寓意着生机的意象,工作人员根据盐田的构想,先肢解船体,把树苗从根部移出,将它连同木船和土壤一起挪到美术馆,再缝合船体。布展期间,盐田几乎每天都会抽空为这棵树苗浇水。
盐田千春,《通往静寂之门》,2025,“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格雷/图)
自1990年代开启艺术生涯以来,盐田在世界各地已举办超过100场个展。作为一名年过五十的癌症患者,她在布展期间展现出旺盛的精力。据一名工作人员回忆,整个布展耗时近半个月,盐田每天与五十多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展厅从早忙到晚,除了去旧货市场为作品《灰烬中的联系》挑选中式座椅,没其他地方去过。
盐田千春,《时间的回响》,2025,“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格雷/图)
挑选座椅那天,北京突降雨雪,气温骤降,盐田穿着单薄的外套和闫士杰夫妇在旧货市场待了大半天,饶有兴趣地端详着店铺里的工艺品和古董家具?;氐秸钩∫呀苹瑁致砩贤度氲焦ぷ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