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聚凤阁信息论坛_威客小姐网登录入口_全国名媛凤楼_威客小姐网登录入口

全球史学者杨斌:在“边缘地带”打量中国与世界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琳玲 日期: 2025-06-09

“人的寿命非常短暂。在历史上能够周游世界并留下很多记录的人屈指可数。近代之前,真正走过亚非欧三个大陆的,只有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中国元代的汪大渊,可能还有鄂多立克。所以,你通过具体的人来写全球史几乎不可能的,只能是集体的、抽象的人,譬如移民的流动。但是,物不一样,它有个体生命,但它不仅仅是以个体出现的,而是一群群地、持续地流动,就像电子一样。它是以电流的形式出现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沈煜/图)

一个读党史的年轻博士生决定去看世界

在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后,杨斌幸运地得到系领导的认可,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当助教。1996年,24岁的他决定去看看世界。当时,他是人大中共党史专业的在读博士生。

对一个来自浙西农村的青年来说,这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已足够励志。

他从小是村里公认的读书种子,高考“跳龙门”进了人大,被分到中共党史系学习中共党史;本科毕业时,因为不好找工作,他接着读了本系的硕士,1996年留校任教,同时接着一路读博士。

未来的人生道路看着稳妥、清晰,又略有些乏味——这是1990年代中期,即使在重点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还不多,而他是少有的本硕博一口气连读的,是同事里最年轻的一个。

“我就有个念头,想出去看看,见见世面?!庇谑牵糋RE、托福,然后申请学校。1998年,做20世纪中国妇女研究的美国学者柯临清到北京访学,代表美国的东北大学面试了他。最终,他拿到了该校历史系的奖学金。

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信息还比较闭塞。来美国之前,杨斌不清楚什么是世界史、什么是全球史,以及两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美国东北大学是西方学界最早提倡新世界史的大学,于1994年开办全美第一个世界史中心,招收世界史博士生——由研究非洲史和黑奴贸易的学者帕特里克·曼宁发起并担任该中心主任。

在位于波士顿的校园里,杨斌发现自己困难重重。首先是外语关。虽然托福、GRE成绩都不错,但他自嘲当时的外语能力仅是应付考试,“最擅长完形填空”,上课完全听不懂教授们在讲什么,至于他们布置的参考书目,他也读不懂,只能硬着头皮对付,实在难以对付时只好“耍赖”。幸好导师们还比较宽容,理解他的难处,留足时间让他适应。

另一个挑战是来自专业领域的。全球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的北美。当时,正是两大阵营“冷战”高潮。一些学者不满于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史研究框架和模式,认为它们无视、割裂甚至破坏了全球性的因素和动力。于是,他们倡导跨地区、跨国界、跨文化的研究主题和方法,以构建起一个联系的、互动的人类共同经历。全球史的出现,是对“西方中心论”的一种反思,旨在解构带有欧洲中心论意识形态的旧世界史体系。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海贝,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100年),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视觉中国/图)

这也意味着进入该领域的学者需要具备跨区域、跨文化乃至跨学科的研究能力?!暗伊桓隽煊蚨济挥小!倍嗄曛螅畋蟾嫠哐Ы缬讶嗣?,自己当时其实连中国史都没有正经学过?!罢娌皇乔?。那时,我对中国史的了解只停留在高中课本,就是在大学阶段,我们也只上了一学期近代史,然后又回到本专业了。”

精神压力最大时,他一度想转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史学者黄宗智教授门下做纯粹的中国史研究,觉得障碍也许会少一些。

在摸索、挣扎和摇摆中,杨斌慢慢地在全球史训练中找到了一直想追求的乐趣。“大概在两年前后,我发现全球史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是关注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因此可以看到很多新的东西,而这些是你一般在研究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历史中看不见的?!?/p>

等到准备博士资格考试并确定研究课题时,他选择延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路子,以文明交流的地带——边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边疆”天然具有跨国界、跨文化、跨族群的特征。那时,海外汉学界和国内学者对中国边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集中在西北和长城内外,即所谓的“内亚”视角。

2000年暑假,杨斌回国后到云南转了转,借住在人大师弟兼学生董风云家里。董风云是云南大理喜洲人,白族,爷爷是当地的老文化人,编过地方史。在师弟一家的帮助下,杨斌与董老先生交流,参观当地博物馆,遍访南诏国、大理国这些古代西南政权留下的遗址,然后到昆明搜集关于云南的文献史料,买了一千多块钱的资料,打包寄回波士顿。

回到美国后,杨斌确定了以云南地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相比北方,中国的西南边疆相对比较稳定,从滇国、南诏、大理国到成为中国的西南边疆,近一千年里没有像北方那么“风起雾散、兔走狐奔”;它们历史上的疆域也相对比较稳定,跟东南亚的缅甸、泰国之间的边界都相对清晰。他所提出的核心议题是——从长时段的角度上看,云南是如何成为中国的西南边疆的?具体的进程是怎样的?其中的标志是什么?

在中国学界,西南边疆史研究以已故云南民族史学者方国瑜先生为代表。方为云南丽江人,纳西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求学于北京大学,在中研院史语所接受学术训练,师从钱玄同、章太炎、陈垣、梁启超、赵元任等大家。他在中国民族史、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研究、东巴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我是做全球史的,我有一个新的观点:我们不能单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云南,也不能把云南仅仅视为中国的西南。它也是东南亚的北部、印度洋的东北?!?/p>

2004年左右,杨斌最终完成英文题为《Between Winds And Clouds》的博士论文,并荣获2004年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出版奖,该书英文版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

20年后,该书在中国出版之前,被境外一家出版社抢先翻译出版,随后引发一场“我们今天该如何做边疆史”的争论。尽管书稿早早就经有关部门通过,仍一度让出版方承受了巨大压力。2023年,其简体中文版《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全球性的新冠疫情结束后,日常生活逐渐回归正常。这两三年,杨斌时常往来于香港与内地之间,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讲座。最近,他在北京、上海做了两场新书分享活动。我在南京见到他时,他正在参加南京大学举办的明清江南史讨论会。

打量自己20年前起步时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有些内容需要修改和补充,尤其是翻译不尽如人意。而他自己感到满意的贡献之一,是他最早提出了“季风之北,彩云之南”的概念,“‘彩云之南’,大概是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的说法。而‘季风之北’是我的发明,这十多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用‘季风之北’来指代云南?!?/p>

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文物文献精品展。1974年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出水宋代海船模型(视觉中国/图)

中国与世界:海贝、三星堆和西非

2004年博士毕业后,杨斌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就业困境。

一个博士论文获了奖、还在国际学术期刊发了论文的全球史青年学者,在国内外投了两百多份求职简历,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教职。兜兜转转、磕磕碰碰之后,因着一个机缘,他再次奔赴海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安顿下来。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斌的教研方向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属中国史范畴。他一边继续对云南的边疆研究,一边因着周遭所见所闻的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了医疗疾病史范畴的“瘴”,也进入华人华侨史,研究饶宗颐与东南亚、女作家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南洋华侨,以及日本侵华期间流亡并丧命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作家郁达夫——多年后他撰写了《谁是那个弱女子——郁达夫的爱恨离愁》。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枢纽。这进一步激发了他对中国和海洋世界联系的兴趣。早在2004年,他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廉玛丽学院开过一门课,题目就是“海洋中国(Maritime China)”。

杨斌的兴趣渐渐集中在一种不起眼的海洋生物——打捞晒干后成为原始货币的热带亚热带的天然海贝。早在2000年到云南做考察时,他就被当地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海贝所吸引,博士论文中有一章讨论了云南的海贝和贝币。

随着对海贝问题的深入,杨斌的视野扩展到中国、东南亚、印度洋之间的三角关系,乃至更广大的地理空间。到2017年转入澳门大学任教时,他开始撰写题为《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的英文著作,这也是他的第二部英语学术专著。

2021年11月,该书中文版《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由甲骨文工作室出版,该书策划人正是当年陪他在大理调查的师弟董风云。此时,董风云已是国内知名的出版人,创办了社科文献出版社名下的“甲骨文”品牌。

一枚小小的海贝,让杨斌投入了十多年的心血。在《海贝与贝币》一书里,他展示了宏大的学术雄心:通过海贝,试图对从考古时期到20世纪初期的亚非欧大陆内外的海贝与贝币做全球性的考察。从地理空间来看,涉及印度、中国、东南亚、西非、太平洋诸岛和北美大陆,刻画出一个以印度洋马尔代夫出产的海贝为中心的“贝币世界”,以此解释了彼此之间长时段、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网络及互动。

中国的历史、考古爱好者都知道: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代的墓葬考古中,有大量的天然海贝存在,仅殷墟的妇好墓里就发现了六千八百多枚海贝。一直以来,学术界占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些商周时期的海贝来自南海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

杨斌通过考察并综合现有的考古发现,梳理出一条证据链:在先秦时期,海贝在中国大陆的分布有明显的自西向东发展的趋势,且均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极少见,而东南五省尚未发现有使用海贝。他据此支持少数派的“西来说”:商周时代的海贝主要来自印度洋,途经北印度到中亚的土库曼,走欧亚草原、蒙古草原,再到青海东部以及后来的长城地带,并到达中原地区的一条“草原之路”。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亚洲大陆上,居然存在着这么一条蜿蜒曲折又漫长的陆上“海贝之路”,从印度洋近海到达华夏文明的心脏地带,比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早了一千年左右。

因着海贝研究,杨斌也“一不小心”踏入了当下最热门的三星堆遗址研究。依据来自印度、中亚的考古,结合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他同样认为:三星堆里的海贝也来自印度洋,经北印度、中亚的草原之路来到古代巴蜀。

一枚小小的海贝,也让全球的贸易、经济、金融联通了起来。到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在亚州、非州和北美发现使用贝币的社会,于是大量输运来自印度洋的海贝,大肆购买当地的黑奴、棕榈油、皮草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西非,海贝最终摧毁了当地经济。贝币世界最终分崩离析,在20世纪初完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依附理论”的提出者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明朝时期,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输入,改变了中国在内的亚洲大国的商品生产、人口和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中国在“大分流”时代丧失了竞争优势。

《海贝与贝币》的英文版于2018年年底出版,杨斌的导师——美国历史学会前主席、新世界史学者帕特里克·曼宁为此书写了序言大力推荐。其中文版出版后,获得“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2021年文津图书奖提名,并进入“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2023年,该书荣获第12届亚洲图书奖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人文、社科、科技类),该奖是亚洲出版界最重要、最具公信力的奖项之一。

由北大历史系教授刘北成、罗新等人担纲的“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的决赛评委认为:“无论选题角度、理论思考还是叙事组织,《海贝与贝币》无疑是国内近年全球史写作的标杆之作,令人称道?!?/p>

在全球史研究中,杨斌倾注心血最多的是“物”的流动,这涉及到物质史、贸易史和海洋史。

“为什么要研究物呢?因为人的寿命非常短暂。在历史上能够周游世界并留下很多记录的人屈指可数。近代之前,真正走过亚非欧三个大陆的,只有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中国元代的汪大渊,可能还有鄂多立克(记者注:罗马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修士、旅行家,继马可·波罗后来到中国元朝)。所以,你通过具体的人来写全球史几乎不可能的,只能是集体的、抽象的人,譬如移民的流动?!彼馐退?。

“但是,物不一样,它有个体生命,但它不仅仅是以个体出现的,而是一群群地、持续地流动,就像电子一样。你去看到它的踪迹,它是以电流的形式出现的。同样的,还有疾病、气候,就像暴风雪,它不会停留在中俄、中蒙、中朝边界?!?/p>

游走在中文华语世界的边缘

自北美归来后,杨斌20年里辗转于新加坡及澳门、香港三地任教和生活,董风云谓之“身处中文华语世界的边缘”。

“我认为,他的很多问题意识都跟他所处的位置有关。他一直游走在这些边缘地带,所接触到的许多人、事、物,有着来自中国的投射,又与全球性有联系,具有跨区域和跨文化的冲突性。这给他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灵感?!倍缭破缆鬯?,“这与一个学者一直待在北京、上?;蛘咂渌诘爻鞘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p>

多年来,董风云一直在努力推动杨斌的学术专著在国内的出版。这既有两人的特殊渊源——他是杨斌学术之路的早期见证者,也出于对其著作的高度认可。

学术书籍的出版是一个极小众的市场。在国内,如果作者本人找不到项目资金资助,或不是自带流量的名家“大牌”,出版社一般不太愿做赔本买卖。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学者来说,这是天然的劣势。杨斌的第一本中文著作在国内找了十几家出版社都被拒绝了?!把畋蟊绕渌烁训囊坏悖撬恢痹诤M獯邮卵?,在国内算是无门无派。尽管他的著作质量非常高。”“但到今天,已经有几十家出版社追在他后头要书稿?!?/p>

作为一名面向世界的全球史学者,杨斌近20年都是用英文写作的。在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之后,他应中国一家媒体之邀,开始尝试用中文面向大众写海洋史科普文章。2023年,他结集出版了历史随笔《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这本随笔以船、物、事、人为四大主题,从考古打捞的宋代海船“泉州一号”开始讲述古代中国的远洋贸易。最有趣的是“港口的爱情”:当船员水手、商人在旅途中到达一个港口后,在短则十来天、长则半年一年的停留期里,他们与当地女子情投意合后会结为短暂的夫妻。这既是情感和心理的需要,也有方便在当地做生意的现实考量。当季风再起、货船起航,男人们离开时,会按习俗给女方留下一笔财物,彼此好合好散。

这种跨区域、跨种群、跨文化的特殊婚姻形态,正是海洋贸易的特征之一。

2025年2月,他出版了另一部学术随笔《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相比《人海之间》,这本书面向文化学术修养更高的读者群体。在书里,他追寻了哪吒的前世今生,从艺术史角度串联起埃及、印度和中国,探究景教在中国留下的印记;他也分析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历史间的关联——1815年南半球坦博拉火山的一场大喷发,如何导致了近代史上的“无夏之年”,由此阐述气候变迁如何成为19世纪初大清走向衰弱的一个要因。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明朝“海禁”时期改变历史的一样宝物: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数十年里四处搜求炼丹所用的“龙涎香”。这使得一心谋求东亚立足点的葡萄牙商人得到筹码,用17两来自印度洋的龙涎香与明朝官员达成协议,于1557年获得入居澳门半岛的特许。这为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进入东亚留下一条通路——此后,葡萄牙商人、传教士在这里建立经济、贸易和文化据点,向东南亚和东亚扩张。

“所以,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历史,它不是计划好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它是一连串出乎意料的事件互动的后果。譬如,你怎么知道嘉靖皇帝这么一个小小的偏好,会导致澳门被出租呢?葡萄牙人当年用大炮没有‘赢’,用外交手段也没有‘赢’,贿赂当地的人也没有‘赢’,就靠这么十几两龙涎香‘赢’了。澳门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化、东亚近代化的一个基地和枢纽?!?/p>

目前,杨斌已有14本(版)在国内外已出版和将要出版的书。

未来十多年,他心里还有七八个在酝酿、构思的学术著作选题,“都是开创性的?!?/p>

“我的每一个题都很有意思,都很好玩!”一聊起要写的新书内容,他神色飞扬起来,兴奋中带点儿得意,最后又叮嘱我暂时代为保密。40岁以后,杨斌给自己定了一条人生准则:做有趣的人,干有趣的事,交有趣的朋友?!耙蛭心曛?,你的生命越来越短暂,千万不要在无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p>

对一个学术生命正处上升阶段的中年学者而言,这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东西和看起来很有诱惑力的机会,并主动选择“边缘”。

他回忆起自己读博时的三位导师:生前只写了一本著作的柯临清,84岁了还在做学术的帕特里克·曼宁,以及以华人华侨史和全球移民史研究著称的学者亚当·麦克恩。麦克恩年仅40就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正教授,后因厌倦了大学里的学术政治突然辞去教职,“这在当时是学界的惊天大瓜?!?/p>

“长远地说,他们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毖畋蟾锌厮担熬」艿骄咛宓难芯?,他们好像对我都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的研究跟他们差别很大?!?/p>

网友评论

用户名:
你的评论:

   
南方人物周刊 2025 第838期 总第838期
出版时间:2025年07月14日
 
?2004-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19428号-3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
联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