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门,涌向地下通道的换乘人流(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站台灯火长明。列车驶进驶出,乘客上车下车,起点与终点重合。时间在这里循环往复。
这组北京地铁照片拍摄于“信息爆炸”来临前的2007年。那时,人们的视域尚未窄化,手指和颈椎也未固化成肌肉记忆,眼睛的功用还在于——看人,看路,看书,看报,发呆,睡觉……
建国门站——最繁忙的换乘站(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当时,北京地铁只有5条线路: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总里程142公里。在闲散的日子里,我会花两块钱买张地铁票,一上午或者大半天泡在地铁里,像个影子漫无目的地穿梭于各个站台与车厢之间。
《参考消息》与公文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地铁是承载孤独的时光机。素不相识的人挤在同一车厢,彼此回避目光,缄默不语。
快门设置在1/30秒,光圈固定在2.8,将自己隐藏。我不刻意寻找画面,被摄者就在眼前:浓妆艳抹的女人,眼睛“藏在”墨镜背后的男人,睡过站的母子,各怀心事的孪生姐妹,深情对望的情侣,温习功课的中学生,哈欠连天的老外,肩扛包囊的农民工,进站出站的汹涌的人流……
望向站台的姑娘(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一切事物都被某种力量牵引,朝着一个方向飞速向前。近些年,我很少乘地铁。即使背着相机,也失去了拍照的冲动。站台上和车厢里,人们低着头,脸上亮着蓝光,用虚拟屏蔽现实。看上去更加孤独与迷茫。
站台上瞥向人群的年轻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地下触角仍在延伸,新的路径依赖正在形成。2025年是中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建设60周年。目前,北京地铁已有29条线路,总里程879公里,仅次于全球地铁里程之最的上海。
戴墨镜的男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列车驶离站台,载着一帧帧恍惚的影像,钻入黑暗的隧道,奔向下一站。生命短暂交集,又各自分开。每一站都是彼岸。每一张面孔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目光低垂的女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望向镜头的女孩(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说悄悄话的老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复兴门站,席地而坐的外国情侣(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困倦的母子(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想心事的姑娘(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靠换气扇通风的1号线,车厢里有种散漫的松弛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卖地图的女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高峰时段(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出站的人流(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