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图集)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即将到来,环保人士等到了每年一度的难得机会,平日里,海洋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显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在报章上几乎看不到“环境?;ぁ币淮?,直到1962年,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里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由于农药(DDT)的滥用,人类失去了遍布乡野的鸟类、蜜蜂和蝴蝶,造就出一个寂静而恐怖的世界。
从蕾切尔开始,环保意识才逐渐在这颗蓝色星球上萌生和壮大,然而,逼仄的政治和利益格局令该事业一直步履维艰,尤其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用“寂静的海洋”来描述当前因过度捕捞而陷入荒凉边缘的中国近海,丝毫不为过——相比于海上原油泄漏、工业污染等话题,过度捕捞甚至很少进入公众视野。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从1998年开始,黄渤海的渔获量开始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多数经济鱼类已经不能形成渔汛。以渤海为例,1959年主要经济鱼类单位网产达138.8千克,到1998年就已经下降近90%,渔获量仅为11.18千克每网,近些年更是每况愈下。上世纪50年代中国著名的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已经名不副实。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沿海的捕捞渔船从最初的小型木帆船,发展到上千马力的钢制机动拖网渔船,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目前在中国三万两千公里的海岸线上,遍布着约28万艘各式捕捞渔船。虽然渔业部门规定,出海捕鱼应使用直径超过3.9厘米的渔网,但普遍使用的渔网直径不足1厘米,被称为“扫地穷”、“绝户网”,所过之处,两三厘米的小鱼也一并捕获,粉碎后被用作养殖饲料?;褂胁糠钟婷窠凶盼シǖ牡缬?、炸鱼、毒鱼活动。
海洋过度捕捞堪称最典型的“公地悲剧”,广阔的海洋向所有人类敞开着,每位渔民都清楚过度捕捞的危害,但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每个人都对事态恶化无能为力。刚刚返回渔港的船老大会指着一筐硬币大小的小鲳鱼说“自己也不忍心捕”,可在为期3个月的休渔期结束后,又加入出海队伍,唯恐落后于人。媒体报道说,每年休渔期结束后,广东渔场恢复的鱼群又会在3天之内被捕捞一空。
近海渔业资源大幅下降后,远洋渔业逐渐成了 “香馍馍”,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85%的经济鱼种已陷入过度捕捞,超过1400种鱼类濒临灭绝,最受欢迎的金枪鱼每年消费量410万吨,超出可持续渔获量8.7倍,南方蓝鳍金枪鱼成年鱼数量在40年间下跌85%,已被列为“极度濒危”。更紧要的在于,人们尚无法预料某种鱼类灭绝会给海洋生态链带来何种损害。除了生态问题,渔业资源枯竭还带来了广泛的经济、社会甚至安全问题,在亚丁湾渔场,各国远洋渔船的过度捕捞对索马里渔民的生计造成毁灭性打击,一定程度促成了该地的海盗泛滥。
为防止海洋过度捕捞,国际社会已经合作多年,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的190余个缔约国共同决定,在2020年前对全球10%的海洋和近岸海域实施有效管理,以防止过度捕捞。近20年来,缔约国中国的海洋保护区面积实现了增长,但至今仍只有1.9%左右的海域划为?;で?,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巴西为16%、俄罗斯10%、南非6.5%,中国仍任重道远。今年5月28日,东海渔场进入休渔期之前召开工作会议,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辉忠甚至用了“对子孙负责、对历史负责,拯救东海渔场”的严厉措辞。
渔民基数庞大、政策执行乏力,均造成目前的过度捕捞困境,然而事实上,过度捕捞绝非可以一禁了之。在各个沿海省份,中国政府实施了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但四五十岁的渔民已丧失了进入其他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他们告诉媒体,“没什么手艺,找不到好的门路,只能捕子孙鱼、吃子孙饭?!?/span>
过度捕捞作为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议题,没有人能在朝夕之间找出解决之道,可是,同样没有人知道海洋留给人类的时间有多少。也许有朝一日人类会意识到,最恐怖的世界并非充满了纠纷和尖叫、爆炸与咆哮,而只是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