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采访对象只接受书面提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文子
张雄:报道面前读者的体验比作者重要。不过写完稿之后作者也变成了读者,他认为迟子建访谈(本刊第433期《迟子建 惯于长冬》)的作者下次不得不面临书面采访时应该会多点信心。话说回来这事还是看运气,也就是访谈对象的认真程度决定笔谈质量。至于哪类人适合这种形式,朋友圈里有个同行说得好,作家玩的就是笔谈。
邓郁:老老实实问就好了啊。有时候往往是这种对象更会仔细思考,比如作家、学者。观点以外的部分,只能靠外围来补白。我也有过,收到笔答之后,说可以针对里头的问题,不明之处,再电话聊聊可以吗?你和他的邮件交流也不止于一封,只要有touch,就有各种让对方了解和接受的可能。总之还是要问到对方心里去,不因为是笔访就故作深沉。
张蕾:与影子作战,就是采访对象在那里,有基本的形状和框架,但你又看不真切,更是摸他不着的感觉。想太多了不好,想太周全了也不一定好。
Q 采访如何摆脱挖故事和等观点的窠臼?@皮皮
张雄:为什么要不挖故事和不等观点呢?我听说过一些“等”故事的记者,他们在采访对象话音未落时就从喉咙里哼出一串“嗯嗯嗯”让其赶紧说点别的,当他们听到可用素材时眼睛立刻放光并明示对方“这段挺有意思你慢慢讲/你再讲讲”。我觉得这样可能确实比较高效,但我换位想了下如果我被人这样采访恐怕感觉有点怪。所以我不这么问。故事有很多种,尤其是你意料之外的故事一般会更精彩些。比起提问技巧什么的我可能对跟对方建立信任更感兴趣些。
张蕾:我觉得写特稿肯定得挖故事吧。不知道这种被当作窠臼的做法具体的害处是指什么……能想到的就是太刻意地去挖,有可能想当然掉入自己的预设,忽略掉事情本真的走向吧。
Q 有哪件事是你想做却一直没有做的?@庞胖不在意
李超:把英语单词的小书从A看到Z。
张明萌:减肥……以及旅游。
赵佳月:寻找老手艺人,坐着看他们认真干活、聊天、生活是一直最想做的事。
杜强:去喀纳斯??雌鹄春芗虻ァ?/p>
冯寅杰:去安菲尔德。
麻晓天:出国念书,最近想去大英帝国扎帐篷。
王燕青:尼泊尔徒步旅行。现在看来,有些事,想到的时候就一定要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实施。
黄剑: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穿越整个中国。
Q 年轻的时候有没有疯狂迷恋过什么偶像?@庞胖不在意
张明萌:白娘子和小青……我现在也很年轻好吗?
杜强:我现在还年轻,还是没有疯狂迷恋过偶像,今后肯定也不会有。不过,问题似乎认为年轻人倾向于有此类行为,是觉得年轻人懵懂?
冯寅杰:没有,那样会掉粉。
麻晓天:我大概可能还算年轻吧,但没有过偶像,自然也没有疯狂迷恋这回事儿了。
邓郁:小学时用集邮本和家里的粮票,去换翁美玲的不干胶。觉得她梳什么古装头都好看,眼神贼有灵气。林青霞也曾是最爱啊,可以看着图片发呆很久——此人只应天上有……
吴琦:戴锦华,至今依然迷恋她。
黄剑:喜欢侯孝贤,梦想有一天能见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