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让我对“北戴河碱业工人读书会”产生兴趣的是那篇《北碱是什么?》。文中对“北碱”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从这些天外飞仙般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作者拥有惊人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同事崔晓火和实习记者孙德俊付出努力,把深藏幕后的“北碱”成员请到了本刊组织的一次新媒体讨论会上。在那之后,我与“北碱”多次接触,聊得挺深入,彼此趣味也都相似,特别是在对文学和历史的认识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冒出想法,希望把这篇文章写得虚实结合。所谓“虚”就是引入文学作品内容。从“北碱”成员喜欢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品味和性情?!笆怠弊匀痪褪抢泛拖质盗恕D钦饣故欠切楣剐醋髀穑康比皇?,所有的文字都基于事实,只是借鉴了虚构写作的手法。受访者所要求的化名,增强了这种亦幻亦真的氛围。
《北戴河碱业工人简史》隐含的一个“潜文本”是人类精神受禁锢的历史?!氨贝骱蛹钜倒と恕逼涫稻褪峭跣〔ㄐ∷怠?010》里的劳改犯,他们每天的任务是砸碱?!氨奔睢笨墒幼鳌敖馈币淮实拇?,肉体的或是精神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
如何应对这样的“禁锢”呢?与“禁锢”相对应的是“自由”?!缎ど昕说木仁辍防镉幸痪涮ù剩骸坝行┠褡⒍ㄊ遣换岜还卦诹永锏模堑拿恳黄鹈忌烈抛杂傻墓饣??!彼裕谛奚杉嘤荻ブ?,仅仅是看着同伴们喝冰镇啤酒,也能让“犯人”安迪感觉自己“仿佛自由人”。然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头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闭馐侨说睦Ь?,只是不同时代的情形不同罢了。罗马帝国时期,基督徒要躲避宗教迫害。苏联时期,老百姓要低声耳语,因言获罪是常事。发达工业社会同样如此,威权主义与消费主义把人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人们沉溺在历史感消失的泥沼中而不自知,就如同“北碱”写的小说《濑户内?!防锬切┍慌灼谙质悼占涞娜艘谎:耗?阿伦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写道:“我们处在忘记过去的危险中,而且这样一种遗忘,更别说忘却的内容本身,意味着我们丧失了自身的一个向度,一个在人类存在方面纵深的向度。因为记忆和纵深是同一的,或者说,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达到纵深。”
我也许想得太多了,这只是短短的一篇文章,蜻蜓点水地掠过几处历史的水面而已,但这仍然是我想要做的,写一部极简的“简史”。
《北戴河碱业工人简史》的标题借鉴了柳薇卡的小说《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是那种你看了书名就想读的小说,相似的还有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
既然想到了“史”,我希望比柳薇卡更进一步,让整篇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有“史”的样子。我想到了米沃什的《米沃什辞典》、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但辞典是没有时间顺序的。阎连科的《炸裂志》是地方志结构,这大概最接近我在结构上的想法。
要写“史”,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而每部分内容之间又有各自逻辑,需要两者的结合,自然而不生硬。这是个问题,最后的处理还算顺利。
这就是《北戴河碱业工人简史》的由来。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的心灵就会茫然地游荡?!贝庸诺浇?,这样的游荡无处不在,不知始时,未见终了。即便是游荡,也应该少一些茫然——至少我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