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聚凤阁信息论坛_威客小姐网登录入口_全国名媛凤楼_威客小姐网登录入口

诗会意 | 韩愈的沉着痛快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文 邹金灿 日期: 2018-01-03

这种沉着痛快的诗风,表面看是无须妆点,骨子里却对作者的人格与学问要求很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派使者到凤翔迎佛骨入宫,留三日后再送往佛寺。这个举动,引发国中信佛大潮。韩愈看不下去,写文章劝皇帝停止佞佛,并建议将佛骨烧毁。唐宪宗阅后大怒,要将韩愈处死。这个处罚,朝中大臣以及贵戚们都认为太重了。经重臣裴度等人的劝阻,唐宪宗改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在赴潮州就任的路上,韩愈的侄孙韩湘前来送别,于是有了这么一首诗。此时韩愈已经年逾五旬,是以诗中有“残年”之说。

诗题中的“示”,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如果是晚辈写诗文给长辈,则不能用“示”,而宜用“呈”或“奉呈”。奉字是敬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会使用,例如:无可奉告。值得注意的是,“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句里的“拥”字,今日读成平声了,但它的古音是仄声,在古诗文里应读yǒng。

这一首诗,与其说是韩愈写给侄孙的,还不如说是写给唐宪宗看的,尤其是“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明白地托出了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用心。所谓“弊事”,指的就是皇帝迎佛骨之事;而“肯”字的意思是“岂肯”,意谓自己不会只考虑保全一身而不理会国家大事。韩愈在《伯夷颂》一文里,说当时有一些所谓的士人,“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馀;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苯庑┍硐址垂?,就是韩愈所推崇的特立独行之人格。在谏迎佛骨这件事上,韩愈无愧于他所说过的话。

第三联描绘前途险恶,最后以不知能否从潮州生还的忧心作结??创耸蟀氩糠炙⒎⒊龅挠蔷迤ⅲ梢砸几惺艿?,唐朝时的广东是何等险恶之地。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先述说了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心志,然而以恐惧前程的心情收尾,令人读后或会想到,对韩愈的处罚,是否过重了?

古诗文里的“敢”、“肯”等字,用意很微妙,往往表达的是“岂敢”、“岂肯”的意思。例如王安石七绝《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首绝句说的是项羽的故事。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不认同这个说法,而是认为项羽败局已定,颓势难挽,江东子弟虽然还在,却是不会与项王卷土重来了,这里的“肯与”,是“岂肯与”的意思。

韩愈刺潮一千多年后,抗英有功的林则徐被清朝贬到了新疆伊犁,出发时,林则徐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首七律,其中第二首的颔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传颂至今。与韩愈一样,林则徐的这两首诗,也不仅仅是写给亲人那么简单,更是在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迹。

从风格上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是纯然的唐人常调,因为不够含蓄隽永,比如“欲为圣明除弊事”一联,将心绪倾泻无遗,不免欠缺了馀味。但如此诗句,又实在很痛快。宋人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特质的可贵,他们将杜甫的沉着、韩愈的痛快融入一炉,发扬光大。譬如苏舜钦的诗:“男儿生世间,有如绝壑松。误为风雷伤,不与匠石逢?!辈患俚袷?,然而自有磊落奇气。这种路数,到了苏轼、黄庭坚那里,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种沉着痛快的诗风,表面看是无须妆点,骨子里却对作者的人格与学问要求很高。韩愈辟佛一事,在学术上或有讨论的馀地,此处不论,单是看他身上那种坚守信仰的力量、敢于直犯君王的勇烈,就足以彪炳千秋。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林则徐而是一个贪墨之徒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将不是佳句,而是笑柄。

网友评论

用户名:
你的评论:

   
南方人物周刊 2025 第831期 总第831期
出版时间:2025年05月12日
 
?2004-2022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19428号-3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
联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