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衫市场闻名的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其老街区正处在一个搬迁、开发的节点上,也许很快将以“下一个乌镇”而更加闻名。
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启动于1996年。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江浙两省三市13个古镇参加申遗。古镇再度成为投资热土,桐乡濮院古镇的旧城改造项目正在进行,海宁“千年路仲里”古镇文化游项目已经签约,秀洲新塍古镇不断吸引各路资本前来考察……
濮院自南宋建镇,历时数百年。老街区因在现代公路网中不占地利而日益边缘化乃至破败,老桥、古树、旧宅等历史遗存混杂在新旧建筑之中,河道污染,基础设施落后,晚砌的红砖和原本的青砖犬牙交错。过去的水乡闹市,而今多成为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所。古镇老街的境遇与大多数开发前的其他古镇毫无二致。
毗邻的乌镇的成功为濮院镇的“?;ば钥ⅰ贝蛳铝饲啃募?。2014年,濮院老街区万人大搬迁,“修旧如旧、拆新建旧”的拆建工程业已启动。目前居民已基本迁出,仅剩个别住户尚未离开。而今古宅廊棚一片萧条,婆娑树影投射在百年石桥上,晃动着,老巷野草疯长。房间人去楼空,主人遗弃的旧物散落在木门内外。
搬迁之际,古镇遗民积压百年的情与利的纠葛,被倾倒出来,其中有对乡土的眷恋和割舍,更不乏对未来的迷惘和诉求……各种情愫混杂其中,直到被古镇开发的步伐一步步消解。
遥想不远的将来,濮院就像她9公里之外的邻居乌镇那样,当导游的喇叭声在拆新建旧的街巷里此起彼伏;当百年老宅修旧如旧后摇身变成民宿酒店,游客躺在木床上连接WI-FI分享古镇风情,会否想起古宅中曾经的人情过往?
1. 53岁的李华来自四川宜宾,两个月前跟随拆建队来到古镇,开始捡钢筋的生活,每个月能赚两千多元,古镇开发就是商机
1. 张应忠,今年68岁,在濮院古街上连续做了四十多年的点心,年前点心店搬迁后,他养了一条小狗,几乎每天拄根拐杖在古街上遛狗,见证着街上一幕幕的离合悲欢
2 来自香海禅寺的胡居士漫步在老街,与原住民沈全观闲聊后拱手作别。他认为古镇开发后,寺庙里的香火会更旺
2 周杰在自己曾经住的油厂宿舍里练起了散打。他之前在这家油厂工作,在这间宿舍住了17年。油厂停产,他靠着浑身力气在羊毛衫城做起了搬运工
3. 蒋德民,今年60岁,出生在濮院,长大后在老街的店里上班,90年代下岗后开了这个副食店,随着居民迁出,生意越来越少。他这间房子仅二十多平方米
3. 最后的居民在老街上修修补补,度过最后的时光
4. 50岁的河道保洁工叶兴传在河道打捞杂物,途遇一艘已沉入河底的旧船。公路网交通发达,古街区的河道里很少看到行船
4. 钱钟荣,今年65岁,与老婆朱金文守在家里看电视,曾经的棋牌室现在因为搬迁没有了人气。据他讲,搬迁前他的妹妹重新为老宅办理了房产证,导致他手中的老房产证作废。尴尬的一房两证,是他尚未搬离的原因
5. 76岁的夏克民,守在有近300年历史的祖宅里,他说这里走出了一位副省级的堂哥,前些年弟弟出了车祸,遗像供在这里
5. 李金文,今年88岁,退休前在供销社上班,在镇上生活了五十多年。他说家里68平方米的房子赔偿了34万,儿子又添了些钱买了80平方米的安置房,因为买在三楼,腿脚不便的他暂时租住在一间平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