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与呓语一同分裂,院落依然完整,树比我们长得快。仿佛一觉醒来,周围的声音已经远去,枣树的颜色也暗淡下去,人瞬间变作黑白照片。我、风子以及风子们——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和他们的过去,海市蜃楼般地消失?!闭馐桥骷倚旌缭谄渖⑽摹侗本┒险隆分械木渥?。在这篇为她赢得第二届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的作品中,她深情回忆了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正在复活和苏醒的北京城,也抒发了自己对时光和生命的感慨。她写“总说时间是金钱,可如今时间也像金钱一样不经花,一不留神就流失一大把”,她也写“青春是树上的苹果,时间是风,老去是飘向地心的重力,不可扼制”。
2018年11月19日下午5时51分,徐虹离开人世,年仅49岁。根据同事披露,徐虹的离去也是因为“抗癌失败”。两天以后,徐虹家人用她的微信在朋友圈发布了这则消息?!按哟耸兰渖倭艘晃徊呕嵋绲牟排?,天堂多了一位聪慧美丽的作家!她只愿静静离去,不想做任何告别仪式?!薄庀窦诵旌绲淖鞣?,不诉苦、不煽情,低调地把自己藏在人群里。去年年底,因为《史铁生全集》的出版,北京出版集团组织过一次小型聚会。徐虹参加了,但什么都没提,只说每天照顾女儿太忙,都没时间创作了。
从1996年起,创作就是徐虹生活里相当重要的事。她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而后成为《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这种社会身份让她有了观察世界的窗口,也让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社会心灵的坚硬感。正如女作家徐小斌的评价,徐虹的作品善于发掘普通人平静生活中暗藏的玄机和隐藏于皮肉下的内心。
过去二十多年,徐虹出版过小说集《青春晚期》、散文集《好像高雅》、《有内容的眼神》等。她视角犀利,结构严谨,语言充满诗歌的韵律。更重要的是,她时刻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文字的虔诚。2011年,徐虹在《中篇小说选刊》上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们都是逃亡者》的文章。在她看来,但凡社会转型阶段,必然经历一段精神的兵荒马乱、信仰的分崩离析、道德的无所适从,而身处期间的我们的心灵,则正在成为失魂落魄的逃亡者和流浪者。因此她说:“这时候文学和写作更成为生命中最隆重的内容?!彼M米约旱囊恢П?,写出时代的变化,也写出灵魂深处那幽微隐秘的部分。
“‘我’即是社会某一局部的缩影。正是基于这点认识,我期待将青春与生命的经验用文字零星记录?;蛐碚饧露允澜缋此滴⒉蛔愕?,但对我来说却是生命的证词,让我怀着敬畏之心?!薄旌缫簧涠淘?,虽未有机缘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师,可她真挚的、坦荡的文学追求已经装点了她曾经的精神世界。正如她自己在《废墟之欢:我的读书笔记》这本书里说的那样:“落在纸上的字本是人生的残骸,荒芜一片,然而它们却带着生命的温度和曾经的欢颜?!比缃袼呀崾耸赖钠?,她留下的那些文字也终将更好地解释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