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工商信息显示,今年1月17日,ofo联合创始人薛鼎已退出北京拜克洛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而在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ofo共享单车)中,薛鼎仍然以7.25%的持股比例当自然人股东。5月30日,薛鼎成立新公司——北京空间共享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目前队伍有十余人。这一回主题还是共享,只是共享的不再是单车,而是住宿。
ofo有五个创始人,薛鼎最早同戴威一起创业。他是陕西渭南市人,2009年以697分被北京大学录取,和戴威成为同学。薛鼎自认为是个坚毅的人,他出现在媒体面前的形象是头发整齐地梳向右边,打过发蜡,戴着一副黑色圆框复古眼镜。
在ofo出现之前,薛鼎、戴威有过多次的合作创业经历。2014年年底,他们第一次创业的骑游项目获得了100万元的天使投资,但不到半年,这笔投资就被花光了。最初提议创业的戴威慌了,薛鼎觉得,“不到最后一刻,还是不太想放弃?!彼巳鋈撕图竿蚩榈角嗪W饬艘桓鲆皇乙惶姆孔?,用一个月时间把沿青海湖的所有民宿、餐厅、自行车店、保障车、应急救援全部谈了下来,原定“399元环湖”的骑游产品最后定价为299元/4天。整个过程,薛鼎带着团队自负盈亏。
这个骑游计划最终没有和预想一样“大干一场”,之后他们又探索了三个与自行车有关的方向——自行车的分期金融、二手自行车交易平台和体检项目(根据自行车一分钟的测试结果提供身体健康报告),结果亦不如人意,但接下来第五个创业项目却在国内火了一把。2015年9月7日,ofo共享单车上线。那段时间,走在北大的校园里,每每有ofo经过薛鼎身边,他都会感到兴奋。在只有微信服务号的时候,ofo上线10日,就拿到日订单一千多的成绩,ofo迅速火了。
这时更多媒体的眼光都聚焦在年轻的创始人戴威身上,但仔细看ofo的发展历程,薛鼎也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比如薛鼎挖了在制药厂工作的高中同桌做ofo的一号员工;ofo完成了C轮投资之后要大规模发展学校和城市,薛鼎就在摩拜的大本营上海和摩拜抗衡,还花了一个月成功在复旦大学推广ofo。
经历了2017年共享单车大战和2018年的共享单车寒冬之后,如今和所有共享单车一样,ofo也在探索未来的出路,薛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后一公里仍是刚需,因此ofo仍有机会。共享单车不是错误,只是不完美?!蓖?,薛鼎在探索的似乎还有共享经济。
关于共享单车是否真的是共享,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向认为,“共享单车在做的一些事情只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以租代售,属于租赁行业,跟共享经济没什么关系?!?/p>
而薛鼎则表示,“共享单车应该是首个全行业实现无人值守服务的?!彼衔蚕砭糜Ω檬俏奕酥凳胤竦纳桃的J?,从ofo走出来的他正正获得了这种宝贵的经验,“相对于比较便宜的自行车,如果是房子或汽车等价值高的东西通过无人值守的技术创新实现共享的话,应该是共享经济更适合落地的场景?!?/p>
目前薛鼎对公司的定位是——帮助经营者降本增效,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让更少的人管理更多的房子,解放经营者的管理时间。共享单车仍然在迷茫中摸索前行,而和共享单车一起历经起伏的薛鼎进军住宿行业,其前景如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